历史上资炒股门户,唐朝的军队以强大著称,震动了整个大中华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在唐玄宗天宝年间,有一个名叫南诏的国家,曾在两次与唐军的交战中给予了盛唐军队沉重的打击。第一次,唐军以8万兵力出征,结果仅2万余人返回;第二次,唐军调集了10万大军,然而却全军覆没。那么,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?
在唐太宗贞观年间,位于我国西南的洱海一带,有六个被称为“六诏”的小王国,其中南诏位于洱海南部,时常与唐朝保持紧密的关系。其他五个小国因为受到西边吐蕃的威胁,时而依附唐朝,时而又投靠吐蕃,而南诏却始终忠诚地支持唐朝,因此得到了唐朝的特别庇护与支持。公元713年,唐玄宗封南诏的领袖皮逻阁为台登郡王;到了738年,皮逻阁更被晋升为云南王,并在同年接受唐玄宗的派遣,协助统一六诏,最终建立了南诏国。
然而,南诏国虽然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了五诏,却与唐朝的矛盾逐渐显现。公元745年,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派使者前往云南与南诏的皮逻阁发生争执,导致谈判破裂。到了750年,云南太守张虔陀在索要贿赂并侮辱南诏妇女后,与皮逻阁之子阁逻凤爆发冲突。皮逻阁去世后,阁逻凤继位,愤怒之下发动进攻,击败了张虔陀,夺取了云南领土。
展开剩余77%公元751年,唐朝宰相杨国忠命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带领8万大军征讨南诏,然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鲜于仲通被大败,损失惨重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唐军阵亡达6万人,鲜于仲通侥幸逃生。这一惨败,揭示了当时唐朝军队的一些问题。
三年后,即公元754年,杨国忠再次命令剑南节度使李宓率领10万兵力(有说法为7万)进攻南诏。这一次,李宓未能及时识破南诏的诱敌之计,三路大军先后遭遇惨败,李宓甚至在途中死于河中,整个军队几乎全军覆没。唐朝的两次惨败,令众人大跌眼镜,总计16万唐军死于非命。
鲜于仲通与李宓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战术上的不足,背后还存在一系列原因。首先,鲜于仲通自身并非军事出身。虽然他是开元年间的进士,但并没有出色的战场经验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依赖于杨国忠的提携,才得以晋升为剑南节度使,因此缺乏独立的军事领导能力。鲜于仲通的失败,往往被认为是由于他缺乏军事素养与应变能力,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无法有效应对。
其次,南诏和吐蕃结成联盟,使得唐军面对的并非单纯的南诏军,而是“蕃诏联军”。阁逻凤为了应对唐朝的进攻,向吐蕃求援,吐蕃军队随即加入战斗,夹击唐军,这一因素是鲜于仲通失败的另一原因。
最后,鲜于仲通带领的军队数量并不足够。史书上称其带了8万兵马,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《资治通鉴》和《旧唐书》均记载,鲜于仲通征伐前,剑南只有不到4万兵力,他最多带了1万到2万军队参与作战。历史上夸大其数字的记载,很可能是对鲜于仲通领导能力的讽刺。
至于李宓的失败,其根源在于情感上的矛盾。李宓与阁逻凤是深厚的友谊,这使得他无法以敌人般的视角来看待南诏。同时,李宓由于兵源紧张,只能从北方招募士兵,然而北方兵力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条件,造成大批士兵死于气候和病痛。军队尚未进入战斗,士兵已经大量伤亡,导致士气低落,最终在战略失误下三路大军全部失败,李宓也因桥塌而溺水身亡。
这些因素加上唐朝在天宝年间的政治腐败,杨国忠专权、唐玄宗沉迷享乐等背景,使得唐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,无法有效应对南诏的反扑。
然而,经过第二次失败后,唐朝很快进入了安史之乱的战斗之中,无暇顾及南诏,反而给了南诏更多机会。公元779年,趁着唐德宗刚继位之际,南诏与吐蕃联军再次侵犯剑南,唐德宗命李晟和曲环迎敌。李晟率领4000神策军大败吐蕃军,杀敌千余;曲环则带领军队攻占维州、茂州,并在大渡河外与李晟会合,联合再次击败蕃诏联军,俘敌6千人。最终,唐军将联军困于山谷,使得数万蕃诏士兵因饥饿和摔死而溃败。
这次唐朝的胜利,正是因为李晟与曲环两位出色的将领,他们均为出身军门,精通兵法并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。李晟擅长骑射,曾随王忠嗣征讨吐蕃,而曲环则是安史之乱的功臣,擅长平定战乱。两位将领的出色表现,使得唐朝最终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。
另外,唐朝还有一位名将——高骈,他被称为南诏的克星。公元864年,唐朝派高骈赴安南(今越南)收复失地,高骈凭借凶猛的战术使南诏军节节败退,最终在866年收复安南。而在874年,南诏再次侵犯剑南西川,唐僖宗命高骈前往,凭借少数5000人兵力,成功击败南诏军,并追至大渡河,彻底击溃了南诏的进攻。
这些胜利的背后,正是唐朝选对了有经验的将领。高骈与李晟、曲环一样,都是久经沙场的军人,因此在应对南诏时能够胸有成竹,屡战屡胜。
总体来看,唐朝与南诏的两次失败更多是偶然因素所致,并不代表南诏实力强大。事实上资炒股门户,唐朝无论是在盛唐、中唐,还是晚唐时期,只要选对了合适的将领,完全可以轻松战胜南诏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